天津西青律师
法律咨询热线:13803067430
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合同履行

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内容有哪些 解除合同后履行方式能替代吗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来源:天津西青律师     http://www.xqlvshi.com/

Tags: 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内容有哪些 ,解除合同后履行方式能替代吗  

  徐忠秋律师,天津西青律师,现执业于天津新华律师事务所,具有丰富的法律务实经验,深厚的法律功底,从事律师工作始终秉承“正直、诚信、敬业”的执业理念,处理接受委托的每一个案件,勤于钻研法律、善于总结经验。秉承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服务为宗旨,办案严谨认真、庭审经验丰富、对客户交付的法律事务,势必亲力亲为,勤勉尽责,深得当事人高度认可。

  

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内容有哪些

在生活中大家会经常涉及到各种合同,对于签订合同后理应依法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合同,但也会出现中途不想继续履行合同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大家都不是特别了解,接下来,针对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整理了以下相关资料供大家了解。

一、合同的定义:

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广义合同指所有法律部门中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狭义合同指一切民事合同。还有最狭义合同仅指民事合同中的债权合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合同解除的条件和方式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合同解除有以下两种途径:

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

具备法定或约定的解除条件。只要具备以下条件,不必经过对方当事人同意,只要向对方作出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即可:

1、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条件成就;

2、因不可抗力造成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3、在履行期限届满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以其行为表示不履行主要义务;

4、一方延迟履行债务或其他违约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5、乙方延迟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

6、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当事人一方解除合同,必然引起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为了防止一方当事人因不知道对方已行使合同解除权而仍未履行的行为,从而遭受损害,当事人无论根据约定还是根据法定解除合同时,都应通知对方。通知到达对方时合同方解除。对方当事人接到合同解除的通知后,认为解除条件不成就的而不同意解除的,可以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确认。

若不具备上述条件,一方不能解除合同,否则应承担相应的违约。

三、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

当事人协商解除;

协商不成的,一方不同意解除的,合同继续履行。

《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也即是说,如果对方不同意解除的,主张继续履行合同的,合同应继续履行。

根据《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也即是说,如果一方提出解除,另一方也同意解除,守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违约的承担方式包括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如果合同约定有违约金的,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不足弥补损失的,守约方仍可追偿。如果合同未约定违约金的,守约方可根据《合同法》

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即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在无法定或约定解除事由成就的前提下,一方若解除合同,会出现以下情况:

1、协商解除,根据双方协商结果解除合同。

2、向另一方提出解除意图,另一方不同意解除,可能诉至法院要求继续履行合同,可能导致合同继续履行。

3、向另一方提出解除意图,另一方同意解除,但要求承担违约,赔偿损失。损失的额度可能包含对方因履行本合同已支出的费用、合同若履行可能获得的利益,但应以签订合同时违约方预见或应当预见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为限。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对于不想继续履行合同怎么办,根据前面介绍的内容,大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以考虑是否属于合同解除的条件和方式,然后再决定怎样处理比较好,但必须依法办事。如果您还有相关不明白的问题,更多相关问题您可以咨询辽阳律师。

解除合同后履行方式能替代吗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朋友都知道在签订合同时要格外小心,特别是当合同涉及到经济利益时,会担心别人在合同里设置陷阱。对此,在下文为您具体介绍有关合同履行方式包括哪些,以及解除合同后履行方式能否被替代,希望分享的内容能够有所帮助。

解除合同后履行方式能替代吗

即使合同解除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履行方式是不能代替的。

合同的履行原则包括全面履行原则和实际履行原则。所谓实际履行,就是指对方有权利要求你,按照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去履行合同,而非采取替代方式,比如:继续履行合同的请求权,就是源自实际履行原则。;实际履行,又称实物履行原则,是指经济合同当事人必须严格按照合同所规定的标的去履行自己义务的原则。它包括两层含义:

经济合同中规定的是什么标的,当事人就必须交付什么标的,不得擅自更换,不能用其他物品或金钱来代偿;

在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违反合同的情况下,违约方即使支付了违约金或赔偿金,也不能免除其履行合同的,如果受害方要求违约方继续履行合同的,违约方还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标的继续履行。

合同履行方式有哪些

1、法定义务规则:

法定义务:是指法定合同义务,即当事人即使在合同中没有约定,依据法律规定也应承担的义务。

①通知义务:即合同当事人应将自己履行义务的情况及时通知另一方当事人。

②协助义务:指合同当事人应协助对方履行义务,以使合同能顺利履行的义务。

③方便义务:指为对方履行合同义务提供方便的义务。

④减损义务:即合同法中的;-;防止损失扩大;-;,是指由于主客观原因而使一方遭受损失时,遭受损失的一方应采取必要的措施,以防止损失的扩大。

⑤保密义务:指合同当事人负有将通过确立合同关系而了解到的对方的秘密予以保守的义务。

2、正确履行:

也称适当履行,是指当事人应按照合同的规定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义务。

①履行主体正确;但在第三人履行合同义务不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时候,第三人接受合同义务的履行不损害债务人利益的时候,第三人作为合同履行的主体也是正确的。

②履行标的正确;

③履行时间正确;

④履行地点正确;

⑤履行方式正确。

3、亲自履行:指合同义务要由合同债务人向合同债权人履行,不得由第三人代替。

4、条款约定不明的履行:

①质量不时条款的履行;

②价格不明条款的履行;

③地点不明条款的履行;

④期限不明条款的履行;

⑤方式不明条款的履行;

⑥费用不明条款的履行;

5、第三人履行

概念:第三人履行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履行合同义务的人或接受义务履行的人不是合同当事人,而是合同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的情形。只要在合同中有约定,第三人就可以成为合同履行的主体。

6、价格变动的履行

概念:是指执行政府定价的合同,在合同订立后、履行前政府定价发生调整的,按照何种价格履行的问题。

7、不完全履行

概念:是指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时,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全部履行因素进行履行的情况。

①中止履行:指在合同义务履行之前或履行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客观情况的出现,使得当事人不能履行合同义务而只能暂时停止的情况。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当事人没有确切证据中止履行的,应当承担违约。第七十条债权人分立、合并或者变更住所没有通知债务人,致使履行债务发生困难的,债务人可以中止履行或者将标的物提存。)

②部份履行:

③提前履行:是指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

8、情势变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之后、履行之前,如果出现某种不可归责于当事人原因的客观变化,若仍然履行合同会给一方当事人造成显失公平的结果,法律允许当事人变更或解除合同而免除违约的承担。

综合上述,整理有关合同履行方式的相关内容。由此可见,即使合同解除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合同履行方式是不能代替的。合同中涉及到很多专业的法律知识,大家在签订合同的之前首先应该了解相关的知识。如果你对这方面还有更多问题,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



首页| 关于我们| 专长领域| 律师文集| 相册影集| 案件委托| 人才招聘| 法律咨询|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All Right Reserved 天津西青律师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13803067430 技术支持: 大律师网